”。
【本期采访】 “应该是这样:)”时尚 游宇鸿:本报美国版向来非常中国最新美术和艺术方面的信息,我们注意到目前北京的艺术博览会非常火热,所以想了解一下该博览会是否在展品方面囊括了中国中期的一些艺术品。
从2007年的博览会开始,长期以来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培育市场的工作而存在,古根海姆博览会也一再坚持声明,美术馆保证他们所呈现的是中国的艺术品,但是中国本土的批评家需要重新考虑这句话背后的原因。
通过您对这次博览会的介绍,我想您谈一下您的观点?
陈锋:一直以来,大部分新的艺术博览会对艺术家都很开放,只要艺术品和艺术家能通过博览会的审核,那么博览会都会欢迎它们。
我参加了多届香格纳画廊的北京交易会,距离这一次已经是第五年了。
整个过程可以用参与者盈门来形容。
展品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看展览的人数明显比过去增加了将近一倍。
它无疑是年轻艺术家尤其是获得全球市场搜购承诺的年轻中国艺术家们获取机遇的重磅活动。
我敢说现在整个过程中就艺术这件事情就比前四年要火爆了。
在这两年中,据我所了解(截至目前)很多批评家以前不知道的年轻艺术家在场馆中开始建立起了广泛的影响力。
一贯以来当代艺术学术性的问题仍然是国内艺术市场的一大弊病。
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看展览的人少了,看展览的批评家减少了,批评家开始对年轻艺术家的出现感到不安。
我这里不仅同意陈维亚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中国美术前沿系列》里的观点,年轻艺术家必须抓紧这个年代,而中国艺术市场也必须在当下进行重组,艺术博览会将一部分艺术爱好者转化成了专业、甚至于职业的观众。
艺术家方面我认为,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艺术博览会作为他们推销自己作品的主要卖场。
绘画在眼下反而是对年轻艺术家限制多的一种媒介。
所以年轻艺术家在地方画廊不愁作品出不掉,而只要他到了博览会就会增加他的知名度。
过两天画廊就会开始排队,这对艺术家自己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